近日,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汇侨院区项目建设现场,门诊楼、住院楼已基本完工,医技楼、感染楼、行政楼等正在进行内部装修。
该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,占地近318亩,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,拟开设床位1200张,计划2023年底建成投运。
市一医是综合性三甲医院,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,医院现有规模已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更好就医需求。汇侨院区按新型平战结合医院建设,平时可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,当有疫情等特殊情况发生时,该院可转为专业传染病医院。这是我市公共卫生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。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,市委、市政府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,谋划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类项目8个,计划总投资27.6亿元。截至7月底,疫情防控临时发热门诊、市疾控中心应急大楼等4个项目已完工。
改变不止在市属医疗机构。纵览各乡镇,一个个加紧建设或投入使用的医疗补短板项目,切切实实让老百姓享受到“健康福利”。
“新卫生院环境好,我们现在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的,都愿意来这里。”8月9日上午,在渔薪中心卫生院,该镇灰市村的涂大爷告诉记者,因为老伴患有冠心病,他们经常跑医院,“以前老院区又破旧又拥挤,上上下下没有电梯,每次看病很不方便。”
2020年11月,渔薪中心卫生院整体迁建工程启动,新址占地25.47亩,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。今年4月6日,新院区正式投入运行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卫生院由一栋业务楼和一栋综合楼组成,专门设置了标准化的发热门诊以及传染病可转换病床,配套有停车场、绿化、方舱医院预留用地等,五层的业务楼里,科室布局规范合理,就诊环境宽敞舒适。
卫生院负责人说,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,卫生院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,“新设的胸痛救治单元与卒中防治站,与市一医开通联合救治绿色通道,已经成功转诊10多名病人。”
此次公共卫生补短板,我市计划完成13个乡镇卫生院的新建、改扩建,解决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、传染病留观病房不合格、传染病防控能力不足,以及门诊楼、住院楼不达标,医疗救治条件简陋的问题。截至目前,已经有9个卫生院完成整体搬迁。
织密织牢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,让群众都能享有公平可及、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,完善基础设施不可或缺,引育人才更是重中之重。
“小朋友,接下来我们一起给你的小牙齿照照镜子吧。”在市口腔医院,新来的邓蔡医生颇受市民喜爱。
邓蔡原就职于十堰市某三甲医院,从事口腔临床及教学工作近20年,为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在读博士,去年1月,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天门。她带来的笑气镇静镇痛技术让患者得到舒适无痛化口腔治疗、乳前牙美容冠修复技术填补了我市空白。
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五年来,卫健委所属事业单位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80人,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92人,此外,我市大力实施“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”项目,从2021至2023年,依托湖北省中医药高专(省定大专院校),订单定向培养大学生乡村医生150人,去年已招录30名学生;组织在职乡村医生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学历,今年已有282名中专学历乡村医生将学历提升到大专及以上。(天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述明 通讯员宋妮娥)
声明:本文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,未作人工编辑处理,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:319941671@qq.com 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